科技动态|“云药”绽放灯盏花

四月的红河州泸西县GAP种植基地万亩灯盏花正迎风绽放。


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是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已有500年以上的药用历史,是云南省傣、彝、苗族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传统、经典特色民族用药。也是与银杏、三七、丹参并列的目前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用药四大类中成药之一。


1972年,云南省就开始开发利用灯盏花生产系列药品,但野生资源面临枯竭,有效成分不明确、含量低,工业提取成本高等问题成为发展的阻碍。近来年,随着科研人员对灯盏花研究地不断深入,明确了它的有效成分,解决了灯盏花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我第一次见到灯盏花,是在1998年10月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云南省药用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生超教授说。“后来,我在云南农业大学组建团队,联合企业开展研究。通过漫长的实验,我们最早完成了灯盏花人工驯化栽培、新品种选育和GAP基地建设,选育的新品种累计推广20余万亩,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直播覆膜避雨栽培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根腐病的发生,单产达每亩350公斤。”杨生超团队长期从事灯盏花良种繁育工作,2009年他们筛选出的灯盏花素专用型新品种“千山1号”和“千山2号”,是我省首次选育出的药用植物新品种,其灯盏乙素含量达到3.0%以上,是药典标准的10倍,野生药材的5倍。如今,在我省推广种植的“滇灵1号”、“龙津1号”等,已经是良种选育的第二代灯盏花主推品种,在科技的加持下,灯盏花走出了一条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成功之路。


2017年,研究团队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灯盏乙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2018年又成功构建灯盏乙素全合成细胞工厂,通过代谢工程改造与发酵工艺优化,灯盏乙素含量达108mg/L,初步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潜在能力。这也是全球首个中成药从基因组解析到酵母生物合成的成功案例,为灯盏花下一步工业化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从山林资源到产业种植、从成分不明到精准提取、从野生民药到临床医用、从不为人知到特色品牌,灯盏花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被科研人员一一打通,实现了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如今依靠科技创新成功打造的红河灯盏花产区,已经建立了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为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


“我们专注灯盏花二十余年,坚持以科技助力产业发展,以实现医学价值为核心。”生物谷药业总经理杨智玲说。成立于1999年的云南生物谷药业致力于灯盏花的研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现已实现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急性期治疗等领域的全生命周期布局,完成了灯盏花口服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及二级预防领域的询证医学研究工作。2021年生物谷药业成为北交所首家云南上市公司。“目前,我们已实现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先后培育出“灯盏花1号”“灯盏花2号”、“生物谷1号”等植物新品种,制剂生产线已覆盖中药成品全剂型。”杨智玲说。


“我们从1994年起开展灯盏花研究,在种植方面,我们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品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等合作,利用基因组测序、基因育种、分子标记、太空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选育出“龙津 1 号”,灯盏花乙素含量高达3.0%以上。”龙津药业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张伟说。成立于1996年的龙津药业致力于天然植物药和化学药品冻干粉针剂的开发、生产和销售,2021年产值约为2.5亿。


“我们秉承着‘匠心精神’对灯盏花进行了从 GAP 种植,到高纯度原料提取、高品质制剂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核心产品‘注射用灯盏花素’就是长期研发的成果,它彻底解决了灯盏花素难以进行工业化分离纯化的技术难题,拥有近20项相关原料、制剂的发明专利,通过现代化冻干粉针剂全生产线生产后,灯盏花乙素纯度达到98.0%以上,成为《中国药典》收载的五种中药注射剂之一。”龙津药业总经理樊丽娟说。



讲好灯盏花的故事,让这朵红土地上长起来的小花开向全国,开向全世界,正成为“云药”人的追求。


云南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提出,聚焦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健康产品三大重点领域,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疫苗和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优质的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商贸基地,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二十余年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灯盏花已成为继三七之后的另一个“云药”特色品牌,作为云南省的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产业价值凸显。


省科技厅宣教中心

值班编辑:陈宇珩

值班校对:邹学润

审核:张恒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