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产业并重 全力打造中医药强省

        日前,《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印发的首个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文件。


  《实施意见》明确,我省今后将着力从补短板、抓人才、强产业、活机制、建高地几个方面努力,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突出辽宁特色优势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中医药强省。《实施意见》细化了五大方面22项重点任务,为今后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具体指导和路径。


出台背景


  辽宁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传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基础持续夯实,海外交流态势良好。


  我省中医药在迎来新的战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积极有效应对中医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我省深入调查论证,研究提出符合本省实际的中医药发展思路,并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的决策部署,将中医药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统筹部署全省中医药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进全省人民健康为目标,以发扬光大传统中医药为主题,以提高医教研产水平为核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结合辽宁实际,在细化落实国家20项任务基础上,明确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创新中西医结合模式、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丰富中医药学术和文化传承形式五方面内容,力求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突出辽宁特色。


目标特点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人才和科研高地,全省中医药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力争进入全国前列,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基本实现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


  《实施意见》对我省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建设一批省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和优势专科群,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人才队伍更加壮大,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队伍数量居全国前列,骨干人才达千人以上;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形成产学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辽派中医”溯源、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显著进展;实现三产协同发展,规模更加壮大,贡献度显著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等更加健全。


  为实现目标,《实施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体现补短强优,针对当前我省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主攻方向,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创新发展机制,强化政策导向,围绕长期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事业产业并重,体现协调发展。从我省中医药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专门增加了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和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两条意见。


  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突出可操作性,细化量化任务。在目标任务上做到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实施意见》将重点任务细分为五大方面22项举措,每一方面、每一举措皆意义深远。


重点任务


1、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具体举措:打造中医医疗高地。支持高水平医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15至20个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


  解读:这一系列举措调整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在区域内解决患者看病就医问题,减少患者跨省就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具体举措: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2022年,每市建成1所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到2025年,90%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9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合理开展非基本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规范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连锁经营。


  解读:全面构建以省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具体举措: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建设1个省级推广基地和20个基层样板基地。研究推广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建设10个基层优质中医药服务区和200个国医堂。


  解读: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


  具体举措:加快行业治理能力和数字中医建设。开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依法打击假借中医药名义的非法行医、制售假药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中医药综合监管信息化水平。


  解读: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推动中医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就医途径。加强对中医医疗行为的监管,对社会上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机构和个人依法惩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权益。


2、完善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具体举措:推进中医医疗服务提质升级。打造中医优势专科群,市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县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以上省级特色专科。


  解读:通过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不断提高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中医药特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规范、更加多样的中医药服务。


  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康复和治未病优势。实施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工程。建设1所省级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广泛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传统武术等养生保健方法。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建设3至5个省级治未病、康复中心和一批治未病、康复培训基地。


  解读: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康复服务的需求,提高康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宣传普及中医治未病知识和理念,提供更方便、更规范、更有效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具体举措:发挥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将中医药纳入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完善中西医协作应急救治机制。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疫病防治基地。组建国家、省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解读: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充分肯定。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旨在提高中医药疫病防治应急救治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紧急医学救援中的独特作用。


  具体举措:创新中西医结合模式。支持医院间、科室间的强强联合、优势联合。打造高水平中西医结合团队,加大中西医协同攻关和临床科研力度。鼓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综合医院非中医临床科室按照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工作。临床类别医师经“西学中”培训考核合格后,可提供相关中医药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


  解读:通过总结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的经验,组织制订推广符合我省季节变化和疾病流行特点的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医治未病预防方案和康复方案,建立有效的中西医协同救治、协同攻关机制,促进中西医两种医学优势互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更加全面的卫生健康服务。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人才支撑


  具体举措:打造人才高地。开展杏林人才培养行动,通过优秀中医人才研修、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骨干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相衔接,在辽宁医学名家项目中培养省中医大师、名中医、青年名中医。对标国家“岐黄工程”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分别储备10名、100名和1000名人才队伍。组建3至5个高层次创新团队。


  解读:将省中医大师、名中医、青年名中医纳入“兴辽人才”计划中的省“医学名家”项目进行评选支持,通过省中医药(临床)、西学中优秀人才培养,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培养,储备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依托辽宁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附属二院,培养一批中医药特色骨干人才。利用5年时间,对标对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层次人才储备,实现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


  具体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辽宁中医药大学,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院校和一流学科。发挥教育大省优势,推进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院校开展医教协同和科研创新,培养中西医结合和中药人才。支持医药院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开展以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早跟师、早临床等为特点的中医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解读:通过省局共建,把辽宁中医药大学建设成一流中医药大学,打造一批一流学科。通过开展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具体举措:壮大基层中医药队伍。积极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招收向中医医师倾斜。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解读:通过培养基层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采取“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中医药服务。


  具体举措:培养中医药管理和产业人才。支持举办中医药行业人才高级研修班。鼓励相关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中医医院管理人员培训实现全覆盖。


  解读:通过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中医医院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培养中医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为辽宁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具体举措: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对经典理论的掌握运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考核。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加大“兴辽英才”“医学名家”等项目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力度。


  解读:改革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鼓励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强化政策导向,突出中医药经典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体现。高级职称通过人员比例向基层倾斜,把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留在基层,促进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百姓。


4、传承精华精髓推进开放创新


  具体举措:依托医疗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争创国家中医药领域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依托现有资源,支持建设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医循证医学中心、道地药材研究中心和蒙满医药研究中心。


  解读: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循证医学中心和一批国内高水平科研平台,为讲清楚中医临床疗效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以科学研究推动中医理论、技术的创新和临床水平的提升,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具体举措: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求的部门协同联动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单独评审或划定比例。加大省科技专项资金对中医药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搭建中医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中医药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力争建设45个产学研联盟和2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攻克10项关键核心技术。


  解读:通过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医教研产销用”联合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平台,以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补齐健康产业的主要短板为工作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加强中医药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和转化孵化。


  具体举措:加强“辽派中医”体系及相关流派学术研究,加快中蒙医药典籍抢救性研究整理。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建设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建设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培育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中医药文化角。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及优质产品。


  解读:通过组织对“辽派中医”各分支流派的传承脉络、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方药技法进行深入系统地挖掘整理,形成“辽派中医”的传承脉络和传承体系。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健康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具体举措:推动中医药参与 “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发挥区位优势,深耕日韩,辐射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区。高质量建设2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1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和3个国际合作基地,通过跨境医疗、教育服务、培育品牌、国际营销推广、贸易促进等方式扩大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


  解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和产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辽宁省道地药材、中成药及中医药特色服务在海外推广,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切实提高我省中医药对外服务能力。


5、三产协同发展做强中医药产业


  具体举措:建立完善中药材质量监测体系、道地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和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养。培育10至15个药用植物重点保护圃、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15个“辽药六宝”等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解读:我省中药资源丰富、地域特色突出,但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低、质量追溯体系不健全、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任务艰巨。通过建设辽宁省中医药质量监测网络和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护网络,开展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进一步提升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推进我省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和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促进我省中药材产业有序、安全、有效发展。


  具体举措:深入开展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研究,修订辽宁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支持中药材精细化加工,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提高中药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对气滞胃痛颗粒、尪痹片等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上市后再评价的支持力度。强化中药饮片抽检、监管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督促中药生产企业建立追溯体系,严厉打击涉中药违法违规行为。


  解读:中医与中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药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的疗效。中药的生产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炮制、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通过强化各环节监管,建立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监控体系,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优质优价,不让以次充好、低质低价的中药饮片冲击我省饮片市场,提升我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中药。


  具体举措:支持基于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蒙医药等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依法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鼓励申报新品种,优化调剂使用程序。


  解读:通过发挥包括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内的中医药创新研发体系的作用,以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多年临床经验方药为基础,加快中药新药的研制,打造辽药品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具体举措:将中药产业纳入辽宁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土地、财税、资金和市场等资源要素向中药产业汇集。鼓励以优质中药品种与资本、大型药企合作,培育、引进一批中药重点企业并逐步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实现超10亿元企业1个、超5亿元企业3个、超亿元企业15个。


  解读:我省作为工业制造业大省,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前提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我省沈阳、大连、本溪、丹东等医药产业基地的布局基本形成,本溪北方药都初见雏形,蒙药等民族特色药也呈现较好发展势头。进一步扩大现有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具有辽宁特色的中药产业,对于提振我省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举措:努力打造东北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支持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等地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鼓励中医药与养老、文化、养生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健康旅游试点单位以及3至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先导区。


  解读: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资源丰富,生物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医养结合和健康旅游试点单位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品质,促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提质扩面,促进我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保障措施 如何实施


  完善价格和医保政策。完善以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为主要依据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施自主定价,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辽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全省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政府投入政策。


长远考量


  争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围绕以较低费用取得较大健康收益目标,在政策机制协调、服务模式创新、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